人往往如此,短暂的情绪波动之后,很快又会没入无休止的琐碎,就像鲸鱼浮出海面短暂的换气。
家庭的事,繁琐的约束和规矩,远近辈分的隔离,昏黄的记忆,再加上你本身的社会属性,相处的过程逐渐又从血缘回归现实评判。
回哪家过年,早上几点起,喝粥或吃面,敬酒的规矩,七大姑八大姨的礼数,给多少红包给多少,人会迅速陷入到不同的规则中。
家庭里的大多数事,都没有对错, 但是,却不妨碍产生争执。孩子是穿多一点还是少一点,吃不吃糖,如心有间隙,所有的事情都会变得复杂,上纲上线。
多是听见婆媳有些龃龉,少有人说丈人和女婿,男人或许能为俄乌战争、台湾问题争得面红耳赤,女性大概率是不可能的。由此,我们其实很快能找到家庭矛盾的核心,并不是对错,也无关认知,而是决策权的分类和归属问题。决策权偏向一方时,有决策权这个人的品性显得尤为重要,是否公正,在哪些地方可以公正,决定了矛盾如何化解和存在。
因为每个人都是有优缺点,但揪住任何一个点,都会片面,客观看待最重要,这一点,却在家庭中尤为困难。除了认知本身的差异,就是情绪化的导向。在家庭中,情绪会比较弥漫,因为人与人相处,更多是相互妥协和适应的问题,情绪常常没有边界,会超出事实本身的判定,而情绪一旦夹杂过往鸡毛蒜皮,又容易升级,最终无理可讲。三观一致的情况下,会比较顺,但不一致的情况下,再和谐正常的举动都容易被错误的理解和解读。
而决策权势均力敌,相互不服,认知和在乎的点又不同时,也容易出问题。
大多数情况下,家庭的核心点,还是经济,因为超脱的人极少,包容和大度的人也不多,经济属性决定很多内在的关系。
总结一下,有说的算的情况下,说的算那个人是非公允很重要,不能偏心,以身作则,便能处理好,反之,矛盾日益累积。
说的都不算的情况下,双方的气度、修养和善良程度,更重要。
好不容易回家了,见了老同学,亲友,参加聚会,除了那些少得可怜的共同回忆外,剩下几乎都是尴尬的情况。今天听到一句话,形容这个场景,叫:“感情还在,生活没有交集了。”
这个时候,社会属性无疑就冲破了所有的对错,谁的资源多,谁混的好,谁的决策权更强,谁的话语权也强。
人都有虚荣心,一时的吹捧,晕晕乎乎的酒局,忙碌了一辈子,辛苦了一年,不少人的存在感也就在这短暂的觥筹交错中。喜欢也好,不喜欢也好,广袤的中国大地上,绝大多数的人情礼数,还都是靠这些短暂来维持的。
以后你回北上广深省会了,家里人有点什么事,打个招呼给故人,还都是好使的,有没有吃过饭,吹过牛逼,完全不同。知人善用,你麻烦麻烦我,我麻烦麻烦你,便是认同的情谊。
但你看,随着疫情的放开,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游出国过年,熵增的过程,就是宗族家庭关系淡漠的过程,只是时间问题。
在大城市里,我们慢慢发现,事实更重要,理智更重要,关系淡漠,也能活的很好,少很多闲言碎语,回归本我,与自己和解的过程更重要。
人的一生,最终还是要回归谁说了算的问题。
职场中的妥协,委屈,为了生活,为了养家糊口没办法,忍了,但如果自己的生活,永远是无休止的争执,自己说了不算,就算脾气再好,久而久之,也会压抑抑郁。
多少人宁愿在车里多呆一会儿,也不愿意早回家,而多少明奇妙的争论,让爱情早已支离破碎却不自知。
爱情就是爱情,它永远转换不成亲情,爱情在,就是在,不在,它就是不在了,只是你理解为它变成亲情而已,那恰恰是因为你不够珍惜罢了。比如孩子怎么健康照顾,吃什么喝什么的问题,谁说都不好使,科学上都有;孩子教育问题,绝大多数情况下,父母必须说算,老人必须说了不算,没有必要照顾老人的情绪,规矩要立起来。不要紧的事,爱咋滴咋地,爱吃啥吃啥,爱看谁看谁,别在乎,也不要有情绪。别在那儿长篇大论老解释来解释去,都是成年人,谁也说服不了谁,只能无端增加很多记恨,说了算的人不用解释那么多。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说了算,在意自己能不能说了算,自己能说了算但准则、依据和衡量标准是什么,把握这些更重要,心也不累。
这是一个力争纯粹的人给自己划出的桃花源
文章有门槛也有态度
不一定篇篇正确 但都源自独立思考和原创完成
不需要太多人看到 不哗众取宠、不左不右、不偏不倚、不在乎
立场坚定,爱国爱党理性思考,客观表达三个号
大号之乎者野记只发散文
剩下两个炮灰小号写时评